祖克柏怒告Meta!美國一名律師因與臉書創辦人同名「Mark Zuckerberg」,帳號遭到系統多次誤判並反覆停權,不僅導致大量客戶無法聯繫,甚至損失超過1.1萬美元的廣告費。這起事件看似荒謬,卻點出一個殘酷現實:平台的審核與AI判斷並非萬無一失。
對創作者與品牌而言,帳號不只是社交工具,更是作品集與商業資產。一旦停權,可能意味著合作中斷、粉絲流失,甚至收入全面歸零。唄粉提醒創作者,千萬不要把所有努力綁在單一平台上,並隨時備份內容與數據。
和Meta老闆撞名,FB帳號慘變「假冒名人」
祖克柏告祖克柏,這是怎麼一回事?在美國印第安納州的一名律師,和社群巨頭Meta執行長祖克柏撞名啦!導致律師祖克柏的臉書帳號多次被停權,讓他氣到揚言要告Meta祖克柏,「不要再停權我的臉書了!」
這位祖克柏律師從 2017 年開始,臉書帳號至少被封 5 次,理由都一樣:「你是假冒Meta執行長」。問題是,他是真的祖克柏,但不是那個億萬富翁祖克柏。
更慘的是,帳號被關掉的時候,他還在投放廣告,花了超過 1.1 萬美元(約新台幣33.4萬元),結果錢收走了,廣告卻完全消失。這不僅造成業務流失,期間平台還不退還他購買的廣告費,對他的生活與工作帶來嚴重困擾。
律師祖克柏無奈形容:「這就像在高速公路邊花錢架廣告牌,卻被一條毯子蓋住,誰都看不到。」

Meta認錯:世界上不只一個祖克柏
今年五月,他的帳號又被停權,直到提告之後才解封,還獲得「已驗證」的標章。Meta事後回應說:「世界上不只一位馬克・祖克柏」,並保證會避免再發生類似事件。
這場名字撞名風波,帶來的「副作用」不只在社群平台。根據他在自建網站「iammarkzuckerberg.com」留下的記錄。這些年下來,他的業務早就受到嚴重衝擊,甚至還因為名字被誤會是惡作劇,飯店不給訂房、陌生人打電話來討錢,甚至常收到原本要給Meta祖克柏的電話或訊息,內容從要錢到死亡威脅都有。
獲得「正名」的律師祖克柏則保持風度,表示自己對Meta創辦人沒有惡意,甚至還開玩笑說,如果哪天「那個祖克柏」真的在印第安納州遇到財務危機,看在同名同姓的份上,他會很樂意接這個案子。
停權誤判,不只是別人的笑話
這故事聽起來像笑話,但背後的問題很現實:帳號停權誤判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。
不管你是不是名人,只要平台的系統出錯,你的數位身份就可能瞬間被抹去。AI 審核可能因為文字或圖片的誤解而直接判你違規;名字不巧撞上名人,就會被當成冒牌貨;演算法的標準模糊,可能一夕之間把你的觸及限縮甚至停權;甚至有人惡意檢舉,也可能讓平台來不及查證就把你關掉。
而帳號被停下來的那一刻,影響遠不只是「少了一個可以滑的社群帳號」。粉專經營會瞬間停擺,累積的作品和貼文被鎖住無法取回,與粉絲的互動一夕中斷,甚至連收入與客戶來源都會跟著消失。
唄粉提醒:不要把命運交給單一平台
律師祖克柏的案例就是最好的警鐘。多年的努力,可能因為平台的一次誤判,瞬間化為烏有。唄粉觀察到,很多創作者、品牌甚至專業人士都有一個共通點:過度依賴單一平台。如果你真的想降低風險,至少可以做到:
經營多平台:不要只靠 FB 或 IG,把流量分散到 YouTube、Threads、小紅書,甚至是電子報。
定期備份內容:文章、照片、影片、粉專訊息都要留底,不然帳號一消失,什麼都沒了。
建立自己的渠道:網站、社群社團或電子報,這些才是你能真正掌握的資產。
關注數位人權:平台演算法與審查權力愈來愈大,要求透明機制與申訴管道,才是保障自己最長遠的方法。
這也是為什麼唄粉要打造「數位保險箱」。我們希望幫創作者把價值鎖在自己手裡,而不是交給平台隨意決定。畢竟,帳號可以停權,但你的創作不該因此消失。